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莫军华:公共设计不能曲高和寡

    信息发布者:西和村
    2017-09-19 15:26:36   转载

    05.jpg

    互联网时代,平面设计行业更开放了

    苏周刊:您是怎样走上平面设计这条职业路的?

    莫军华:我1994年考上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,当时的专业是装潢设计,这个“潢”据考证是指平面类的,而“璜”多指的是室内装璜。进入学校以后,我开始正式接触什么是现代设计。学校在1996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之后,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设计学院,我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学习。很多国内外设计大师和知名教授来设计学院讲座,为我们打开了设计的那扇神奇的大门。1998年大学毕业之后,我分配到苏州科技大学,一直从事平面设计教学与设计工作。

    苏周刊:这么多年下来,您认为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这个群体,有哪些变化?

    莫军华:做平面设计,它不应局限在一个二维平面媒介层面,而是可以涉足三维空间设计范畴,应该有更加立体、纵深的一个视角。这是一种特定的“平面思维”,或者说是“视觉思维”的能力提升。

    上世纪90年代初学习平面设计的这个群体,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绘画,所以普遍的绘画基础会好一些,对艺术的理解会深刻一些。进入高校之后,因为投入了很大精力学习设计,毕业之后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。高校的扩招一方面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学习设计的机会,另一方面因为很多高中生是因为种种原因临时决定,“改行”成为“艺考生”,基本功相对薄弱是客观存在的。一些学子对所学设计专业热情不高,改行现象较为普遍。我们读大学期间是靠订阅杂志来及时获取先进的理念和业界动态,现在正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,接触信息的渠道广、速度快,年轻人只要想学习,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。

    从技艺的层面来看,平面设计这个行业的门槛看似是被“电脑”降低的,只要熟练使用设计软件,好像就能设计一切。倘若如此,只要保留电脑培训学校即可。平面设计师不是电脑操作员,至少你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、一个掌握视觉思维的大脑、一颗热爱专业的恒心。在一个开放的时代,行业之间的壁垒往往容易打破,跨界与转型同样成为平面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常态,设计师的思维能力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力。

    不认同“平面已死”,转向让出路更广

    苏周刊:不同地区的设计文化有什么区别?

    莫军华:从我个人学习的经历来看,主要受到德国、日本和中国台湾、香港设计思想的影响,这也曾是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平面设计业发达的区域。德国的冈特·兰堡、霍尔戈·马蒂斯和金特·凯泽以戏剧海报设计见长,后来都选择了以摄影为主的表现手段,运用现代图形设计手法进行创意。作品尺寸较大,视觉冲击强烈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形成了德国平面设计的主流风格。

    台湾,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呈现得非常完美的地区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不是口号,需要一批践行者,以林磐耸、柯鸿图、聂永真等设计师为代表,他们的设计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视域里自由徜徉,商业、文化设计并举,形式、功能并重,形成了台湾地区浓郁的平面设计风格。

    后来又借鉴香港设计师的风格,因为香港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地方,设计风格更具有国际视野。香港设计界有几个代表人物极具影响力,一个是石汉瑞,作为荷兰人他被香港城市文化的特殊性所吸引,他的设计作品诸如港币、汇丰银行以及很多品牌形象设计,不是简单的文化猎奇,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。另一个是靳埭强,他是香港人,裁缝学徒出身。他喜欢水墨画,喜欢书法,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都市,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角。比如,他坚持“老元素新组合”的创作理念,用中国的水墨表现手段与他收藏的尺子进行设计,形成个性鲜明的图式风格,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。而陈幼坚同样擅长利用“老元素”“老物件”进行设计创新,是一位“借用图像”的高手,将中国传统图案、古版画等图像用现代设计制作手段不断推陈出新,广泛涉及品牌、包装、商业空间、装置艺术等商业设计领域。

    苏周刊:现在搞平面设计的人都在转向,有一种说法是“平面已死”,您怎么看?

    莫军华:我认为这个行业没有“死”,反而更加活跃了。传统理解的,做平面设计的人,可能就是做一本书,做一个标识,局限性较大。而现在政府大力发展的文创产业至少需要两类人,一类是平面设计的,一类是产品设计的。我个人认为平面设计师视野较为开阔,思维相对敏锐,但一般缺乏产品创新和表现的能力。如果可以与产品设计师进行合作,打造“爆款”不是没有可能。

    因为市场需求的原因,一些资深平面设计师纷纷在转型,很多设计公司的经营方向发生了改变。我们也在向文创、展示空间等设计领域拓展,其实,这应该称为“转向”,在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转向过程中扩展了平面设计的服务领域。比方说我们在一个展示空间里,往往是从局部来观看的,只有从展厅上方,才能看到整个空间。每个局部又是由一个个立面建构的,每一个立面,就是一个平面,这就是平面设计师应该去做的事情。现在有许多文创产品,平面设计师发挥的空间非常大。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公共艺术,只要是兴趣使然,平面设计师都可以去触碰,需求面越来越宽。

    对平面设计师而言,社会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。从就业的角度来说,平面设计专业机会比较多。既可以自己创业,也可以进入设计、广告公司工作。对年轻的从业者来说,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和趋势,不要慌张,首要的任务还是夯实基础。基础打扎实了,才有更多转向的可能性。

    深读苏州,才能领略它最美一面

    苏周刊:您很早就参与设计了许多关于苏州的作品,对这座城市的整体印象是什么?

    莫军华:我选择工作、生活在苏州的原因非常简单,就因为看了陆文夫的那本小说——《美食家》。我想要找到这么一个地方,过着那样的日子,每天早上去吃碗头汤面,中午吃吃点心,晚上到餐馆里整点特色菜、听听评弹。这种日子是我向往的,我喜欢安静地待在这么一个舒适的空间里,不至于慌张。自从1998年来到苏州,我就觉得这里的生活形态非常适合我,一直没有离开过。过去,我喜欢骑辆自行车在小巷子里面穿梭,欣赏寻常人家摆放在阳台上的花草,感受江南细雨的丝丝柔情,领略穿出围墙的石榴花的惊艳。

    苏州是一个值得深读的城市,因为这个城市的历史穿越了2500年。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,才能了解她的精神、文化和气质。2000年我在参与第一届“苏州印象”海报设计展的时候,就想找到一个独特视角。海报作品《红皮鞋》的视觉主体就是一辆挡住了模特面目、露出了红皮鞋的黄包车,正如陆文夫先生所说:苏州这个城市外表看起来破破烂烂的,但只要你推开那扇门,别有洞天。有一种宁静,你是无法打扰的,这是苏州的独特魅力。

    到了第二届“苏州印象”海报设计展时,我又找到了新的图式语言。我们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城市呢?受球迷的启发,我觉得应该是在市民脸上画上苏州的代表符号,以此表达我们对苏州城市的热爱。所以,当时我的四幅海报,全是在模特脸上画的。后来有一幅获得了铜奖,是在我一个学生脸上画的宝带桥。用黑色油彩把她的眉毛连起来,形成一个宝带桥的意象,非常写意的表现出“小桥流水”的苏州地域文化。

    苏周刊:有哪些其他代表性的设计案例,能反映最典型的苏州元素?

    莫军华:我以三体会为例子吧。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是2006年在苏州举办的全国性体育赛事,影响力非常大。当时,三体会的吉祥物、标识都是面向全国征集的。但是初选的方案出来之后,各方面表示还不够完美,没有足够呈现苏州的韵味,苏州的元素和符号没有得到充分表达。组委会希望找到一位本地设计师来做一个进一步完善的工作,因为我参与了第十五届江苏省运动会的视觉设计,也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餐具设计,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。什么是苏州文化?苏州文化的内核是什么?我当时认为苏州文化的本源就是吴文化,而吴文化的图式个性就是水文化。“小桥流水”“粉墙黛瓦”建构了苏州地域文化的风格图式,在三体会的会徽标识里是以人物构成桥体的形象,我做了一些视觉品质提升的调整和深化设计。

    好的设计,是需要让受众能够看得懂,才能产生认同感。对苏州市民来说,对一些典型的视觉元素是耳濡目染的,平面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。

    花窗、冰裂纹是最苏州的视觉符号

    苏周刊:典型的苏州元素还有哪些?

    莫军华:一般来说,苏州人在选择反映家乡的视觉符号时,都会想到苏州园林,把镜头推近,就是各色花窗和冰裂纹,在苏州应用最为广泛。

    我曾协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教授,设计苏州市志愿者总会的标识,创意点源于志愿者的“善心”,采用一个既代表苏州园林扇形花窗,又代表苏州文人雅士的玩物折扇的图形作为标识识别主体,结合一个虚空的心形,表达与“扇心”谐音的“善心”的志愿者群体视觉图式。但受众可能会认为扇形还不足以代表苏州,应加上花窗元素,地域特点会更加明显。冰裂纹也是广泛使用的,几乎随处可见。干将路改造之后,干将的“将”字设计就用了冰裂纹设计,路灯杆柱、垃圾箱体都是冰裂纹装饰。高速公路苏州新区收费站的设计,也是以冰裂纹作为构造元素,浓郁的江南园林文化迎面扑来!

    苏州地区的平面设计风格应突出“雅致”和“新意”,这是现代苏州设计的基调。做2015年苏州世乒赛申报材料时,我们用的也全是冰裂纹、花窗这些主要的视觉符号。而且,苏州古城区的基本色调就是灰与白。在这个灰的明度之中去找差别和对比,就容易制造“雅”味。“雅致”基本可以成为苏州地区的甲方对设计的要求总则,只有对这些雅致的符号设计出新意,才能引起苏州市民的集体认同和共鸣。文化的共鸣是设计者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,是平面设计的出发点。要让更多人看得懂,尤其是在进行公共设计的时候,不能曲高和寡,实现“设计惠民”的目标,这点非常重要。

    苏周刊:您创立了吴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所,出发点是什么?

    莫军华:苏州不乏研究吴文化的专家、学者,出版了大量的著作,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但缺少从现代设计的视角出发,把吴文化的精髓视觉表现出来的专门研究机构。成立这个研究所的目的,是试图组建科研团队把吴文化的内核视觉化,建构吴文化的图式特征。地域的文化是外界感兴趣的东西,不是追求文化趋同,而是崇尚文化个性。研究所将通过具象的创意与设计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落地,为苏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法,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等。

    苏州公共视觉设计富有特色,日益多元化

    苏周刊:从公共视觉设计的角度来说,您认为苏州有什么特点?

    莫军华:一个城市形象的组成是多方面的,包括建筑风貌、市民素质等等。从公共艺术、视觉符号方面来讲,苏州是比较重视的,且有自己的特色。概括来说,就是“雅致”和“新意”。比如苏州市徽,主题图形是一座高度概括的水城门,这是非常独特、具有代表性的。既体现了水文化,又反映了深厚的历史底蕴,也是一个非常易于传播、便于识别的城市符号。

    沿着干将路一直往东走,我们还能够看到很多标志性的景观雕塑。轨道交通站点内也有艺术墙,都很好地融入了本地特色的元素。我们研究所团队承担了轨道交通4号线南门站的艺术墙设计任务,这个艺术墙设计的主题是“天地仁贤”,因为南门站附近地面上有文庙和沧浪亭这两个重要的文化符号。天,就是文庙里面的一个《天文图》。地,是指藏于碑刻博物馆内的《平江图》。仁,是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。贤,是特指沧浪亭里的《五百名贤图》。我用不锈钢模拟水的形态,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幻化成太湖石、假山堆叠、古城水乡的各种意象。核心的元素还是水,透过这样的公共视觉设计,能够表现特有的地域文化,给市民和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
    一座城市的公共视觉设计,可以用点、线、面来表现。比如,这个城市的徽章是什么,它的主干道、轨道交通又是什么,一个大的区域又是什么,必须有很好的规划设计。把单个的设计作品呈现好,整合起来,才能较好地呈现出整座城市的公共视觉形象。

    苏周刊:随着城市的发展,视觉符号是否也应该多元化?

    莫军华:是的,但每座城市都会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特点。比方说香港,被誉为“动感之都”,其视觉形象是以“亚洲四小龙”中的“龙”的形态来表现的,非常时尚,极具动感。

    随着苏州的发展,除了传统的元素,越来越多时尚、潮流的公共视觉形象也能够看到。传统与现代文化共融共生,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形象特点。比方说在星湖街独墅湖高教区入口处,就有一个地标性的景观——由两个钢圈组成的一道希望之门。这就是很现代的设计,这件作品没有出现在古城区,它恰恰就出现在工业园区这样一个现代的、国际化的区域。

    苏周刊:对苏州的公共视觉传达,还有什么建议?

    莫军华:我曾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学半年,研究了五六十个欧洲特色小镇,我观察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,就是在那些历经千年的残垣断壁上,经常不经意间会发现一个非常现代的景观雕塑。这个雕塑一定不是凭空设计的,它是有所指的,表现的是这个小镇独特的历史和文化。有的是反映特定主题的,例如反战等。它们会出现在城门边、公园、树林等地方,不是孤立的雕塑,也是景观设计,能和周围的环境交相呼应。

    景观雕塑是城市公共视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。我觉得,苏州在这方面的意识已经属于比较超前的。特别是工业园区,做得非常有特色。在古城区,我觉得还可以做一些调研,利用一些特定的场域,有机地、巧妙地植入更多的景观雕塑,用新的艺术载体来激活历史空间。

    我们不妨借鉴上海的做法,开放现代广告媒介,与平面设计师合作,利用诸如天幕等电子屏幕进行动态海报播放,传播苏州地域文化,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。此外,我觉得墙也是一种很好的公共视觉表达方式。可以在苏州设计更多的墙,包括文化墙、艺术墙、涂鸦墙等等。要让公共空间多一些市民表达情感的载体,增强苏州的亲和力和艺术的感染力。

    人物简介

    莫军华,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,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,吴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所所长,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。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,苏州美术家协会综合艺委会副主任,飞鱼创新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。7件设计作品分别被德国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、中国美术馆、关山月美术馆等收藏。作品曾入选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、首届中国设计大展、中国广告节等海内外重要的设计大赛及展览,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。中国百强青年设计师,2014年入选首批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,2017年获得江苏艺术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